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365be体育官网 > 理论学习 > 正文

《信仰的味道》全文1100字,习近平先后5次点赞!

来源: 作者: 编辑:刘曦 时间:2016-12-27 字号: 【大】 【中】 【小】

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在听取代表发言时说,自己有剪报的习惯,看到《信仰的味道》这篇文章真不错,就剪下来了。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及这篇文章。去年12月25日,习总书记视察解放军报时又提及这篇文章。据了解,总书记先后5次提及这篇文章。一篇不足1100余字的文章,为何独受总书记青睐?跟网信小编一起来拜读吧!

一、伍正华是谁

网信小编发现,以全国记协机关刊物名义出版的《新闻战线》,曾刊发伍正华文章《追求有“味道”的表达——<信仰的味道>一文创作谈》。这篇文章表明,伍正华系解放军报评论员 。

二、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这篇文章发表在2012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人民论坛”栏目,全文不过1100余字,通过讲述几个短小经典的故事,阐述近百年来共产党人寻求真理、坚持信仰、实现理想的主题。 其中最形象透彻、最令人难忘的是,在共产主义信仰的激励和引领下,陈望道沉醉其中、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竟将墨汁当成红糖吃掉而浑然不觉,甚至感觉墨比糖还要甜。

不罗嗦了,看原文吧:

\

作者:伍正华

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桌前,有一个人在奋笔疾书。

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儿子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儿子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

他叫陈望道,他翻译的册子叫《共产党宣言》。

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原来,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

信仰是朴素的。 宋庆龄在写给美国同学的信中说:“孙中山好几次告诉我说……他下了决心,认为中国农民的生活不该长此困苦下去。中国的儿童应该有鞋穿,有米饭吃。就为这个理想,他献出了他四十年的生命。”

信仰是无私的。 1930年8月27日,临刑前的几分钟,共产党员裘古怀有感于“每一个同志在就义时都没有任何一点惧怕,他们差不多都是像完成工作一样跨出牢笼的”,匆匆写下《给中国共产党和同志们的遗书》,饱含深情地用“满意”和“遗憾”四个字诠释自己对信仰的理解:“我满意为真理而死!遗憾的是自己过去的工作做得太少,想补救已经来不及了。”

历史证明,谁守住了这份朴素和无私,谁就能获得人民最可靠、最永久的支持。 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那是因为“共产党、红军信仰他的主义,甚至于每一个兵,完全是一个思想”。

\

91年过去了,嘉兴南湖的红船依旧,而党的实力、中国的面貌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时,我们的党员不过几十人,如今则是拥有八千万党员的大党;那时,我们党哪有什么家当,连开会的路费都是想方设法筹来的。如今,单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

“我们错了!”美国《时代》周刊这句迟来的道歉,也许可以看作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业绩的生动旁注。1995年香港回归前夕,其姊妹杂志《财富》曾作出《香港之死》的错误预判。然而,谁也不得不承认,香港不仅“舞照跳,马照跑”,而且“比殖民地时更繁荣”。

从《财富》杂志的悲观断言,回溯到毛泽东当年带领党中央进京时的“赶考”之说,几十年来,我们党可谓大考不断,小考不停!面对一场场严峻的考试,中国共产党不仅没有被考倒,反而无数次考出了让世界惊叹和震撼的好成绩,让“中国崩溃论”一次次崩溃。世界看到的是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中国,一个更加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共产党。

若论今昔生活对比,相信许多党员同志都会由衷地说:“够甜,够甜的了!”然而,越是在日子够甜的时候,每一名共产党员越要自觉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越要深味服务人民的精神之甘,复兴民族的信仰之甜。

恽代英在文中写道:“我们吃尽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一代则可享到福中福。为了我们崇高的理想,我们是舍得付出代价的。”

墨汁为什么那样甜?这种信仰的味道,只有真正的共产党人才能品味得到。

三、习近平为何屡次点赞推介这篇文章

网信小编分析,总书记之所以在多个场合点赞、推介这篇《信仰的味道》,就在于这篇文章“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是“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就在于这篇文章做到了“深入发掘好材料的内涵,梳理和阐发好材料中蕴含的隽永的精神和深刻的道理”;就在于这篇文章以讲故事的方式,真正“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再来读一读《信仰的味道》,我们会有更多启发。其一,信仰之旗必须时时高扬。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共产党人尤其需要。这种精神是什么?就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人民的信仰,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新闻舆论工作必须站在这个高度,才能做到“不忘初衷、坚定信念”,才能做到“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正如《信仰的味道》一文,通过毛泽东、孙中山、裘古怀、恽代英、陈望道等人的言与行,把信仰之旗高高举起,引领着方向、凝聚着力量。其二,主流媒体必须勇于发声。 在纷繁复杂的舆论中,主流媒体不去引领谁去引领?主流媒体不发声谁来发声?这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导向。正如人民日报、新湘评论等媒体及时刊发《信仰的味道》一类文章,党和政府主办的各级各类媒体必须“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如此才能在整个社会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其三,表达方式必须不断创新。 讲信仰,不能光喊口号,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事例,必须要有令人信服的事实,必须要讲好故事,信仰才能被信仰。孙中山的“朴素信仰”,裘古怀的“无私信仰”,毛泽东的“赶考”,《时代》的“认错”……《信仰的味道》在起承转合间、在感人故事里,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要“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恰如学习书法之“永字八法”一样,好文章也有法度、也可学习。《信仰的味道》主题突出、文辞优美、通俗形象,篇幅虽短小蕴含的力量却巨大,传递着一股浩荡正气,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现在再来读一读,我们更能从这“精致一叶”之中,感知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思想“浩阔森林”的丰富辽远、博大精深。

四、这么好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

网信小编发现,《新闻战线》刊发伍正华文章《追求有“味道”的表达——<信仰的味道>一文创作谈》是这样说的:

追求“有味道”的表达

——《信仰的味道》一文创作谈

伍正华

“有味道”,这是《信仰的味道》忝获的最高评价。窃以为,改进文风,简而言之,就是少一点八股味、说教味,多一点人情味、文化味,追求“有味道”的表达。

讲故事,不是教训人

信仰是个大题目,也是个老题目,很容易写高了、写空了,没有什么“味道”。

如何把这道“菜”做出味道?

例证虽是评论的重要论证方法,但往往惜墨如金,很少有展开来说的,也极少用在开头。《信仰的味道》却一反常态,不仅开头叙事,而且放开叙事,不紧不慢,娓娓道来。

评论也要学会讲故事,善于“抖包袱”。通过说事顺便把理说清楚了,写的人省事,读的人省心。

《信仰的味道》开头的叙事,就是有情节、有画面的——儿子寒夜疾书,母亲爱子情深。墨汁满嘴,红糖未动,反道“够甜”。两个自然段的叙事,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情景短剧,充满了温情的力量。

在一篇千字短文中,读者可能什么也没有记住,但不会不记住这样一件事。记住了这样一件事,也就记住了《信仰的味道》。

评论的前缀不能丢——新闻,此之谓新闻评论也。解放军报新闻研究中心主任张弛在点评《信仰的味道》时说:此文讲信仰是朴素的、信仰是无私的,其实也不算新道理,但是讲了点具体的故事。写新闻提倡故事化笔法,写评论时讲点故事也是出新的重要手法。毛主席的文章中写出了多少愚公移山之类的故事啊!

说事还有一个好处,平易近人而非盛气凌人。这篇文章不是教训式的,而是内省式的、自我检讨式的——以自我为镜像,以自我为靶子,先说服自己,再说服别人;先打动自己,再触动别人。

为文之道,忌矫揉,贵真情,不求文秀句秀,但求骨秀神秀。

解剖麻雀,折射现实问题

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的职业价值在哪里呢?八字而已:文字忧党,文章报国!这是职业价值,也是职业信仰。有信仰的职业,从来不是价格驭驶价值,价值才是价格的主子。这种深层次的精神愉悦与内心富足,也只有“有党性的作者”才能体味得到。

毛泽东在谈到开会的方法时风趣地说:“材料不要多,能够说明问题就行,解剖一个或几个麻雀就够了,不需要很多。”《信仰的味道》就重点解剖了一两个麻雀。

麻雀一:宋庆龄的一封信。信仰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东西,他朴素得很。孙中山革命40年的信仰,就是认定“中国的儿童应该有鞋穿,有米饭吃”。所以,信仰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可亲可近、可触可感。

麻雀二:裘古怀的一封遗书。一个党员干部有没有信仰,检验的办法很简单——是把自己的利益搞得少少的,还是把群众的利益搞得少少的。利欲熏心、权欲膨胀,只有舌尖上的口腹之欲,哪有心尖上的灵魂之舞?

这两个“麻雀”虽小,却折射了信仰缺失的一些现实问题。当填饱肚皮早已不是问题,8000多万党员信仰的原动力到底在哪里?当不正之风的沉疴顽疾屡受诟病,我们党又如何让人民坚定对自己的信仰?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第一面,断不会有第二面。倘使共产党员自己都没有信仰,人民群众又怎会信仰党?

文风之风,乃情感之风,思想之风,文采之风。情怀为最,思想与文采次之。自古以来,有大情怀者,始成文章之大气象。

打牢根底,有“文”才有“风”

纽约时报是最早报道相对论的,因为总编辑范 范安达就是一个卓有成就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讲课讲错的时候,他就敢说,你这个方程式有什么毛病。

如果你认为这仅仅是一个巧合,那就大错特错了。范安达的博学不止于此,埃及古墓里的文字他能翻译,战争可能会在哪里打响他也能准确预测。他是美国新闻界公认最博学的。

可以说,新闻的底子是文化,底子不牢,地动山摇。

写作《信仰的味道》时,有个细节让我特别感慨。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把墨汁当红糖,这个新鲜的史料来自三卷本的《社会主义五百年》 。

文章完稿后,在一个星期天上午发至人民日报评论部杨健同志邮箱。他当天晚上就在家里给作者回了邮件。除了指出两处明显的引文错漏外,还专门求证了原文开头“滴水成冰,手连毛笔都握不稳”这句话,引用的是陈望道儿子陈振新的回忆。其学识之渊博,治学之严谨,令人感佩。

毛泽东曾向中央各部,省、专区、县三级发出号召,比培养“秀才”。因为,没有知识分子不行,无产阶级一定要有自己的“秀才”。这些人要较多地懂得马克思主义,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学知识、辞章修养。

广大新闻工作者是党的“秀才”、“笔杆子”, 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中国化、大众化?

胡耀邦也曾向中青年干部提出了一个要求,即需要阅读两亿字的书。换算下来,一个人要用50年的时间才能实现这个要求,每年读400万字,每天读一万多字。

这个要求,落实起来的确不易。但是,笔下走千言,胸中藏万卷。它让我想到,文风,文风,有“文”才有“风”,失却“文”字,岂非空穴来风。

来源:向党看齐、河南政商参考、湖北高校思政网

原文链接http://gxsz.e21.cn/index.php?g=gxsz&m=news_list&a=newsdetail&id=7750

联系我们

地址导航: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联系电话:(027)88664102

版权所有©365be体育官网 2016 365be体育官网党委宣传部 鄂ICP备05003305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