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2021年7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高等院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应当积极回应国家战略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双碳”战略为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双碳”在产业、市场、经济、环境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合理布局“双碳”战略是教育改革与提升的重要抓手,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首先,“双碳”战略对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具有引导性。贯彻落实“双碳”目标要求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要求高校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深入结合,一方面学科交叉融合与专业建设,推动多院系多学科联合创新,建设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跨专业、跨地域的高层次交流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另一方面推进碳中和国内外合作交流活动,开展国内外合作战略研究,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培养复合型、专业型、创新型人才。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这就需要培养大量相关人才。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紧、任务重,高等院校应以人为本,在招生选拔、知识体系、课程设置、专业定位、学科交叉、师资队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实习实践、合作交流等做出调整和革新。针对“双碳”战略的创新性,建立碳中和学院,整合教学资源,以碳中和专业牵头,拉动环境科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发展。立足专业知识和专业视角,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框架,及时调整和更新传统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针对“双碳”战略的应用性,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需求出发,在教学设计、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学分权重等方面做出科学的规划,通过校企联合、实践实习、学科竞赛等方式把课堂搬到现实环境中去,丰富学生对“双碳”理论的实践应用经验。
“双碳”战略推动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转型。“双碳”战略部署对技术迭代升级,产业加速转型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零碳能源、零碳材料、CCUS碳捕集等技术层面及碳减排、碳监测、碳路径等应用层面上的突破离不开高校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因此,高校应面向现实需求,从理论创新、合作交流、完善体系等多个方向进行高质量转型,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功能、教育功能和创新功能,全面系统地培养“双碳”人才,以技术为基础,管理为方向,培养技术管理双达标的复合型人才,改变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仅仅局限于低碳技术的局面,加快构建完整的系统的高校“双碳”人才培养体系。在具体实施上,一方面将“双碳”人才培养上升到专业建设的层面,使课程设置围绕“双碳”进行,培养出一批接受过专业理论学习的“双碳”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根据“双碳”战略要求,突破传统的过于依赖理论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根据碳排放主体的现实需求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坚持理论传授,同时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包括实践实习、学科竞赛等在内的实践学习体系,根据企业反馈和需要来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有效适应“双碳”战略的现实需求。同时,高校需立足现实发展状况,充分发挥自身相关学科优势,将“双碳”学科与其他传统性学科融合发展,在“双碳经济”、“双碳管理”、“数字双碳”、“双碳金融”等多方面耦合,从而衍生出新的学科,拓展“双碳”知识领域。另外,设计并开展“双碳”领域相关的学科竞赛、项目竞赛,完善“双碳教学”的最后一公里建设,学生可以更清晰地学习与应用到“双碳”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的完整性。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双碳”课程设置很多受限于学院,所学理论知识和“双碳”联系不够紧密。同时“双碳”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强,最终培养目的是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服务,因而在管理模式上同样也需要创新。首先,在教师团队构建上要紧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进行,改良当前传统教师结构,形成多层次、多内涵、多领域的师资力量。其次,在“双碳”学院的管理上,不局限学生的发展方向,依照学生优势建立培养方案,全面培养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应用型人才。
(作者单位:365be体育官网商学院)
原文链接: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204/27/content_166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