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1日,袁隆平回到母校武汉四中,学生们争相和袁隆平院士握手。长江日报记者周超摄
5月22日,西南大学学生来到袁隆平雕塑前敬献鲜花。新华社发
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考察海南省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同袁隆平院士等农业科技人员亲切交谈,了解水稻育制种产业发展和推广情况
一项工程科技创新,可以催生一个产业,可以影响乃至改变世界。袁隆平院士的团队发明了杂交水稻,促进中国粮食亩产提升到800公斤以上,不仅为中国解决13亿多人口吃饭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推广到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埃及、马达加斯加、利比里亚等众多国家,使那些地方的水稻产量提高15%-20%,为人类保障粮食安全、减少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
袁隆平一辈子有两个梦:一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坐在禾下悠闲地纳凉;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就是我的中国梦,前一个是我真实做过的梦,后一个是我多年来的梦想。实现这两个梦是我终生的追求。”
袁隆平院士的梦,与武汉有着不解之缘。袁隆平曾表示,武汉四中是他最感亲切的母校,“她给予我培养和教育,对我的成长起了决定性作用”。
6次回母校武汉四中,设立“袁隆平奖学金”
武汉四中前身为博学中学,1899年创办,是我国最早的西式学校之一。1946年8月—1948年1月,袁隆平曾在博学中学读高中。多年来,袁隆平院士一直心系母校发展,多次回武汉与师生亲切交流。
“太突然了,前段时间我们还联系过。”22日,武汉四中校长胡斌听闻袁隆平逝世的消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胡斌说,5月7日,为了进一步完善学校校史馆袁隆平陈列区的相关资料,他还跟袁隆平院士的秘书联系过,征求其意见。“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睿智幽默的老人。”原武汉四中副校长、现武汉市第十七中学党总支书记汪波回忆说,2009年4月,袁隆平回武汉四中参加“名校友面对面”活动,他讲述了自己在武汉读书时曾摘取游泳冠军的故事:1947年,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十分喜爱游泳的他,便向体育老师报名,但由于个子太小,没有入选。不服气的他混进了预赛场地,老师勉强答应让他试试看,结果他一鸣惊人,获得了汉口赛区(武汉市)男子100米和400米自由泳的冠军,后来又在全省的比赛中摘得了男子自由泳的两块银牌。
汪波回忆说,当时袁院士还自曝“短板”,说他读中学时数学成绩不太好,一直搞不懂为什么“负负得正”。同桌林华宝院士的数学成绩非常好,同一道数学题,他一晚上都解不出来,林华宝只需5分钟。那个时候,林华宝虽是班上的数学尖子但不会游泳,于是两人达成协议,互相当“老师”。“我划不来,我把他的游泳教好了,他没把我的数学教好。”讲述这段难忘的同窗情谊,袁老风趣幽默的谈吐引来一片笑声。
“虽然在武汉学习生活的时间不长,但他会讲武汉方言。”汪波说,作为那次活动的主持人,她用武汉话跟袁老打招呼:“您家吃了冇?”袁老随即用武汉方言回复:“吃了呀,我喜欢武汉的热干面!”
据校友透露,学校复名为武汉四中·博学中学也是袁隆平提出的建议,“表面上看,校名的改动只是几个字,最重要的是弘扬博学文化背后的精神,也就是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广博的知识,练就百折不挠的精神。”
袁隆平先后6次回武汉四中探望。为弘扬博学文化,袁隆平于1995年在母校始设“袁隆平奖学金”,激励广大学子奋发向上。2019年10月6日,学校建校120周年之际,袁隆平院士最后一次为母校题词:勤朴博学,个性发展,甲子双至,再创辉煌。
师生们表示,他们将秉承校训,牢记袁隆平院士的教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在田里,别人坐凳子,袁老喜欢扎马步
2002年2月6日,袁隆平院士正式成为365be体育官网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此后,袁老不定期来校讲学指导学校遗传学领域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承担组建学术梯队和培养研究生的任务。
在袁隆平等院士的关心和指导下,365be体育官网蔡得田教授历经近20年研究,开辟了一条水稻育种的新途径,在国际上率先奠定多倍体水稻育种理论基础,建立了多倍体水稻育种的完整技术体系。昨天,虽然忙于博士生的论文答辩,但蔡得田一直关注着袁老病情,一有空隙就给袁老秘书微信询问病情。“袁老是中国和世界上重要的人物,他开创了杂交水稻的先河,结束了中国人饿肚子的历史。”
蔡得田说,袁老非常乐意提携后辈,桃李满天下。1975年,从蔡得田大学毕业在广西试验田里见到袁老第一面开始,40多年里就一直得到袁老帮助,师徒一起在水稻育种方面努力。工作中,袁老与众不同。“在田里为水稻杂交,别人坐凳子,袁老喜欢扎马步。”蔡得田说,工作起来,袁老时常忘我,吃饭不规律,很早就落下了胃病。生活中,袁老思维开放,多才多艺,会拉提琴会游泳,说话也幽默。
听闻袁老逝世,蔡得田称,这是世界人民的损失。“除了心情沉重,更觉责任重大。我们一定会继承先生遗志,在水稻研究领域投入更多精力,多多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把先生未竟事业发扬光大。”
该校生科院植物遗传学研三女生任白翎5年前在学校的学术会议上亲眼见过袁老,作为一名遗传学领域的新人,她说缅怀袁老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努力,沿着袁老的科研之路继续前行,为国奉献,传承科学家精神。
年近九旬每年至少8次来汉指导工作
“中午听到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在袁老的指导下工作的那几年,真是收获良多。”武汉市农科院作物所水稻研究室主任朱水生告诉长江日报记者。
2016年9月,全国多倍体生物育种学术研讨会在365be体育官网举行。86岁高龄的袁隆平受聘为武汉市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院士专家工作站”特聘院士。按照院士工作站的要求,院士和其团队每年要到工作站不少于8次。“袁老那时已经是80岁高龄了,但还是每年坚持自己来工作站。”朱水生说。
在作物所水稻研究室的研究人员眼里。袁老在学术方面非常扎实、求真。“袁老是做超级稻研究的,从一代研究到六代,每一个自然环境不同地方,超级稻有什么不同。再细微的变化,他都时刻关注,引领我们水稻育种人的工作。”武汉市农科院作物所水稻研究室的研究方向是多倍体水稻,这是一个全新的育种方向。“袁老在学术的最前沿,了解得多,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前沿性资料,还根据他的研究经验,修正了我们的研究方向,给我们很多很多的鼓励。”
作物所的邓辉是年轻的科研人员,他回忆自己第一次见到袁老的情景。“在武汉火车站接到坐火车来指导工作的袁院士,他对我们这些小辈非常亲切。当时我面临从行政人员转为科研人员的转型期,可以说是袁老激励了我下定决心走上科研这条路。”邓辉说,袁老对年轻人非常地亲切和平易近人,每天坚持下地观察水稻。遇到年轻人选取的育种材料不好,他从不批评,只是默默把自己手头上的好材料给青年科研人员。
冬天在海南,平时以湖南为大本营在全国各地跑,袁老的水稻育种工作一刻都没有停。武汉市农科院作物所在海南的水稻育种基地和袁隆平院士的研究基地隔得很近,虽然2019年开始,院士工作站就告一段落,但是在海南遇到袁老,他还是会抽空过来关注一下多倍体水稻的研究。“朴素又亲切,真的就像邻家爷爷一样的感觉。最让我敬佩的,还是他对农民的大爱。他总是说产量高了农民收入才能提高,还总强调科研人员虽然付出多但优质稻种要保证合理的价格,让农民用得起没负担。”朱水生说。
原文链接:http://cjrb.cjn.cn/html/2021-05/23/content_204471.htm